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国义乌网>文娱 正文

名家、戏迷齐聚越剧之乡嵊州纪念越剧诞辰110周年

越剧华彩 薪火相传

发布时间: 2016-03-28 09:07:03 来源: 浙江日报 作者: 记者 曾福泉 杜文烨 通讯员 吴一赞 裘冬梅

  越音袅袅,百又十年。越剧之乡绍兴嵊州27日迎来了众多越剧名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越剧戏迷。在越剧诞辰110周年的日子,越剧人回到了自己永恒的精神故乡。

  人们聚集在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。1906年的3月27日,嵊州说唱艺人李世泉、高炳火等人在东王村用稻桶和门板搭成戏台,伴随着“嘀咚嘀咚”的鼓点声,第一出越剧就这样在江南草长莺飞的春天里正式上演。

  越剧的创始者已化身为东王村的几座塑像:他们身着长衫,望向村外的世界:在绍兴、杭州、上海……越剧艺术在一百余年里薪火相传,涌现出袁雪芬、傅全香、范瑞娟等代代大师,成为风靡华人世界的一大剧种。

  又是江南春意浓,今天,东王村里的几间民居已经被改建成博物馆,讲述着越剧从嵊州田头发轫,沿剡溪出山,取道钱塘,在黄浦两岸繁盛,终成艺苑奇葩的故事。重回越乡,感恩祖师,当代越剧名家代表吴凤花、方亚芬等来到东王村香火堂前,敬献花篮。傅全香、王文娟等老一辈艺术家久居沪上,因年事已高未能亲至,均向“娘家”发来情深意长的贺信。

  110周年华诞的越剧仍然风华正茂。老戏迷对越剧的热爱,长年不曾降温。吴凤花、方亚芬等名角儿在东王村一露面,就被粉丝包围了,戏迷们簇拥着她们合影、签名。她们登上老戏台致辞,获得了父老乡亲极其热烈的掌声,嵊州越剧艺校的女学生们望到这些光彩炫目的前辈,赶忙拿出手机拍下照片。

  “归根到底,越剧姓‘越’。”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感慨地说。多位专家表示,越音婉转,越乡风土,越女如花,是越剧吸引观众的最大魅力,也是越剧传承和创新过程中不可丢弃的根本。当代越剧名家赵志刚说,应当为观众创造更多参与越剧的机会,让他们与越剧、与越剧诞生的这方水土有更多的近距离接触,热爱才能持久不竭。“嵊州市在纪念越剧诞辰110周年的同时,举办全国越剧戏迷大会,发起成立全国越剧戏迷联盟,就是一项很好的举措。”赵志刚说。

  在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戏迷中,不乏年轻人的身影。有3位80后戏迷专程从西安赶来,她们在学生时代接触越剧,现在则加入了一个业余越剧团。第一次来到越剧发源地嵊州,对她们而言仿佛有朝圣的意味。“在北方看越剧的机会太少了。2004年在西安看了一场明星版《梁祝》,回味至今。”80后西安戏迷王欣说,自己会咬牙拿出积蓄,坐飞机到上海,买下位置靠前的高价票,就为了好好看一场越剧。

  王欣所在的业余越剧团有30多人,年轻人占了近半数——这应该能够为当代越剧人带来信心,毕竟,拓展受众群体是他们念兹在兹的一件事。中生代越剧名家似乎人人身上都有一种使命感,要让越剧在110周年的新起点上继续辉煌。赢得更多观众,他们必须有所创新。

  吴凤花说,这一代越剧人应当为越剧新的百年史留下属于自己的作品。“才子佳人是越剧最擅长的题材,也是越剧戏迷情有独钟的题材,其代表的风格不能丢,但越剧的题材将来应当不仅限于才子佳人戏。”在她看来,题材的拓宽,对一个剧种的延伸和发展能起到显著促进作用,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亲近越剧。

  “前人为我们留下经典剧目,我们又为后来者留下什么?”赵志刚说,当代越剧人不应墨守成规,而应在越剧创新上发挥引领作用,打上时代烙印。“不仅要考虑新题材、新剧目,也要考虑新的传播渠道。”赵志刚说,年轻观众有的不喜欢坐在剧院看戏,可以把越剧通过移动互联网推送到他们的手机上。

  对此,师从王文娟的著名越剧演员舒锦霞也深有同感。“我们希望能够提供给年轻观众更多走近越剧的机会,他们将会发现越剧之美。”她表示,“这个机会窗口不必长,哪怕只是我教你唱一句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’,放在视频网站上,你点开听到了,就有可能喜欢上越剧。”

  在农耕时代孕育,在工业化大都市勃兴,在信息时代寻求新转型——和其他诸多传统戏曲一样,越剧的魅力被一代代深爱它的人不断书写、反复诠释。人们都还记得,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,在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说过,越剧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浙江人民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。

  浙江越剧人把热情和生命投放进这项艺术,在越剧110周年的里程碑上,他们留下了自己深刻的印记,奏响了越剧振兴发展的强音。

  
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
编辑: 楼雅琪
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:0579-85516611 Copyright © www.zgyw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:浙网信办[2015]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-1 中国义乌网&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