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国义乌网>文娱>新闻 正文

不朽的经典 永恒的旋律

彭丽媛艺术指导的歌剧《白毛女》在杭州剧院倾情上演

发布时间: 2015-12-02 13:55:06 来源: 浙江日报 作者: 刘慧

  “北风那个吹,雪花那个飘……”当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旋律响起时,杭城的老观众和年轻人热情的掌声便响成一片——12月1日,由文化部组织复排、彭丽媛担任艺术指导、雷佳担纲的歌剧《白毛女》,在杭州剧院倾情上演。

  台前:老故事新演绎

  帷幕缓缓拉开,光束渐渐亮起:雪花飘飘,年来到……

  随着《白毛女》剧情的深入,鸦雀无声的现场,被喜儿和杨白劳过年的情景所深深打动:大年三十,风雪中,贫农杨白劳躲账回家,盼望与独生女喜儿过团圆年。正当父女俩其乐融融之时,地主黄世仁的管家穆仁智突然上门……

  “爷爷,那时候过年真有这么苦吗?”

  “别说话,安静地接着往下看,你就明白了。”

  记者身边,这一老一小的对话,述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:“旧社会把人变成鬼,新社会把鬼变成人。”

  舞台上,光束迅速转换——黄世仁打算将喜儿卖给人贩子。张二婶得知后,帮助喜儿逃出黄家。大河边芦苇荡中,追逐而来的黄世仁、穆仁智发现岸边一只喜儿的鞋,判定喜儿投河而亡。喜儿躲过劫难,逃进深山。3年过去了,喜儿藏身山洞,因长期缺盐,浑身毛发变白,成为村民们传说中的“白毛仙姑”。饰演喜儿的演员雷佳凭借对角色的深刻演绎,赢得观众久久的掌声——这得益于她特别用心去领悟角色、塑造角色。

  “一开始是体验,体验喜儿从天真无邪到被毁灭、再到重生的过程,以及她的内心感受,这是一个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过程。当我更加熟悉角色之后,就觉得不应该只是自己体验,更多的是要和观众一起体验。”剧中分别饰演杨白劳、王大春、王大娘的高鹏、毋攀、巨有燕,也因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拿捏获观众无数掌声。

  “爷爷,这出戏让我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,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。”

  “对呀!我们更要思考过上好日子的原因。”身边这一老一小的对话,让记者想起采访黄世仁、穆仁智的扮演者武猛和常通说的话:“郭兰英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指导,才把坏人演得足够坏。”

  当晚的演出,像这位爷爷一样的老观众们不难发现:新版《白毛女》增加了许多新唱段,比如喜儿的一段谣唱曲“我是人”,是对生存权利的呐喊,充分展示了演员极好的表现力。不仅如此,观众们还从简约大方、不讲奢华排场、却又符合故事发生的背景里,充分感受到了整个舞台对人物命运的起伏陪衬,也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。

  这是纪念歌剧《白毛女》首演70周年全国巡演的杭州站。歌唱家郑培钦说,70年来,《白毛女》被改编为京剧、芭蕾舞、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,演遍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内外,艺术魅力历久弥新,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感染力。今晚的歌剧好看好听,在于把许多优秀的传统的元素放进去了,演员表演都很到位,人物性格把握很准确,戏曲唱腔增加了不少,演员唱腔不仅流畅,而且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渗透到唱腔中,让人韵味无穷。

  “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,扶老携幼……有的泪流满面,有的掩面呜咽,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。”作家丁玲笔下《白毛女》的演出场景,印证的是“人民文艺”的力量。70年后,当熟悉的旋律响起,今天的观众依旧热情如火,称赞这是一部“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的文艺作品”。

  “十分震撼,催人泪下。”“音乐曲调有继承、有创新。”“演员功力深厚。”“没想到,70年前的老歌剧,让我们小年轻听来也这么有感染力,民族歌剧大有希望。”这是观众们发自内心的称赞。

  幕后:老地方新体验

  宝塔山巍然屹立,延河水欢快流淌……11月6日晚,由文化部组织复排的歌剧《白毛女》在陕西延安解放影剧院首演,拉开了纪念歌剧《白毛女》首演70周年全国巡演活动的帷幕。

  “首场演出放在延安,我们心里暖融融的。当下非常需要像《白毛女》这样的作品传递正能量。文艺工作者重任在肩,年轻人担子更重,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下去。”走下舞台,“喜儿”雷佳深情地诉说着歌剧《白毛女》的首演盛况,“没想到,70年后,我们这样一群热情奔放的年轻文艺工作者,满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,对前辈艺术家、经典之作的崇敬,对攀登艺术高峰的憧憬,在宝塔山下、延河之畔完美演绎白毛女的故事,永恒的旋律再度引起延安父老乡亲的强烈共鸣。”

  从以王昆等为代表的第一代“白毛女”、以郭兰英等为代表的第二代“白毛女”,到以彭丽媛等为代表的第三代“白毛女”,再到以雷佳等为代表的第四代“白毛女”,薪火相传在歌剧《白毛女》复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:彭丽媛在百忙中多次抽出时间审看和指导剧目修改,并专门给主演上课;贺敬之年逾九旬,仍数次到现场观看内部合成演出;乔佩娟逢演必到,不遗余力支持和帮助排演工作;85岁的郭兰英应邀专程从广州来到北京,辅导演员排练长达20余天。

  雷佳记得,为让青年演员真切地体会角色,郭兰英一遍一遍地给演员做示范。如喜儿哭爹一场,她撕心裂肺的表演哭声让全体在场的人落泪。有一回,郭兰英老师表演向杨白劳“下跪”,第二天膝盖肿得老高,又引发了脚趾感染。她就每天一早提前到医院让医生挤出脓液,然后忍着趾尖钻心的疼痛,一瘸一拐到现场接着排练。她总是对大家说:“我要把我知道的都传下来,要不然对不起那些大师。”

  复排期间,历史上曾参演《白毛女》的张玮、孟于等老艺术家为排演工作积极建言献策,柳石明、王起飞、李继奎、郝伟彤、王静、王宝珍等老艺术家为青年演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。他们克服身体的病痛,调整原有的生活习惯,每天坚持指导演员排练。他们对民族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,深深感染了青年演员。演员们从刚开始的按时到场、变成提前候场热身;从下午的休整,变成自发进行练习提高;从有我的戏我在场,变成全体演员观摩学习排练。这一切,都为剧目成功创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“沉下心、俯下身全力做好歌剧《白毛女》复排工作,其中凝结了全体创排人员的辛勤与智慧。”记者采访中获知,全剧先后5次内部合成演出,剧本修改10余稿,舞美设计改动多达几十次。今年春节,全体参演人员还主动调整了回家过年的行程,一直工作到腊月二十八。

  正月十五前后,文化部制作歌剧《白毛女》3D舞台艺术片领导小组组织剧组30余人赴“白毛女”原型地——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深入生活,其中不仅包括雷佳、侯克明、刘凤德、金卅等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,还包括曾参演过《白毛女》的78岁的王起飞和63岁的王静。大家分散住在老乡家,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。打柴、放羊、包饺子、贴饼子、点卤水豆腐……老乡们手把手地教给这些80后的青年演员。切菜伤了手、饼子滑到了锅底,再加上洗澡不便、上露天茅厕等,让演员们对几十年前杨白劳、喜儿的困苦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;通过实地考察白毛女洞、奶奶庙、黄家大院,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、西柏坡纪念馆以及白毛女陈列馆,演员们也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。

  经典:老传统新歌剧

  新版歌剧《白毛女》音乐总监、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,《白毛女》的音乐充满时代气息,更加强调回归歌剧艺术本体,突出音乐性、歌唱性和旋律性,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。比如对“赵大叔讲红军”、“穆仁智强抢喜儿”等几场戏进行再创作,以前的对白和台词改成了唱段。在音乐编排、交响乐团的使用等方面不乏创新,如在一幕幕、一场场的切换中,由交响乐团见缝插针式地演奏,保持了全剧的完整性、连贯性,显现了中国民族歌剧“真正中国化”的前景。

  声乐指导王洪波说,特别是在音乐上该剧目重新做了音乐编配,在保持原作特点基础上融入新元素,演唱形式增加合唱、二重唱等,特别是结尾“喜儿和大春在山洞相逢”一场戏,凸显了“旧社会把人逼成鬼,新社会把鬼变成人”的主题,进行了很好的艺术提升。

  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刘凤德打比方道:从王昆到郭兰英,从彭丽媛再到雷佳,四代“白毛女”凸显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出范式开拓、确立、发展,中西合璧、融会贯通的文艺创作准则一脉相承。在新版《白毛女》中,对以河北民歌《小白菜》为基础展开的一系列变奏,对富有河北梆子韵味的内心独白,雷佳的演绎凸显的正是“中西合璧”。

  “重温《白毛女》在革命年代发挥的巨大作用,充分认识优秀艺术作品引领风尚、教育人民、服务社会、推动发展的功能。”该剧艺术顾问、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表示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和热爱民族歌剧,培养歌剧市场和观众,促进歌剧艺术的普及推广,正是学习借鉴《白毛女》兼收并蓄、博采众长的精神,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,大力推动艺术创新的目的所在。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,推出优秀青年艺术人才,提升他们的思想修养、艺术水平和表演功力,不仅关系到这部经典民族歌剧的传承,关系到中国歌剧事业和民族声乐的传承,还关系到党的文艺方针、文艺路线和文艺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。

  该剧总监制董伟表示:就像70年前《白毛女》诞生,将新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,激扬打碎旧世界、建设新社会的无穷力量,其鲜明的特征是创造——开创歌剧中国化,开辟新文艺道路。70年后《白毛女》复排,传承中国歌剧事业、民族声乐,让我们感受历史的热度,其最大的价值当在激励文艺工作者——为人民抒写、为人民抒情、为人民抒怀。

  
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
编辑: 楼雅琪
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:0579-85516611 Copyright © www.zgyw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:浙网信办[2015]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-1 中国义乌网&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